贵州是我国南方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矿业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矿产资源开发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矿山地质环境带来不少的问题,成为影响和制约全省矿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更好地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和推进恢复治理工作,我院开展了贵州矿山地质环境研究工作。本项目研究成果除序言和结语外,包括10章。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 矿山地质环境资源基础
矿山地质环境基础包括矿产资源基础、矿山地质环境背景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条件3部分。
矿业开发的对象,就是矿产资源产地(矿床或矿田),都是矿山地质环境的基础。各类矿产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它们的地质地理分布特征等。本项研究简要地介绍了全省矿产资源概况,分别叙述了煤、磷、铝、锰、金、锑、铅锌、重晶石等主要矿种的禀赋特征。
根据我省矿产资源的特点,专列一章讨论贵州不良环境地球化学矿产资源,论述了汞、铊、镉、砷、高硫煤、高砷煤、高氟煤和高氟粘土的基本特征、地质地理分布等。分别探讨了它们的环境效应,特别是环境地球化学效应。对于合理开发利用上述资源、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和维护民众生命健康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区域环境背景是影响和制约矿山原生环境的宏观基础。本项研究专门论述了贵州矿山地质环境背景区的划分及其特征。应用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结合我省自然生态的特点,主要依据控制和影响矿山原生地质环境的地学背景,特别是地球内外动力学作用所形成的地貌,作为其划分的主线,按照制约地貌类型的大地构造环境、地层岩石基础、构造变形特征及矿产资源禀赋等,将全省划为2个区、3个分区、7个亚区和7个小区,分别简要介绍了各背景区矿产资源的概况及其基本特征、较详细地探讨了各区矿山地质环境背景区的综合特征,从而为分析我省矿山地质环境类型、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提供基础支撑。
矿产资源开采技术条件是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直接的因素。本项目研究较系统地分别介绍了我省晚二叠世煤矿、磷、铝、锰、汞、金、锑、铅锌和重晶石等重要矿产资源的水文地质条件、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条件。叙述了各矿种的矿床(井田)地质特征、开采技术条件分区及其特征,并对其进行比较。从而为探讨矿山环境问题的形成条件奠定了基础。
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了解和分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是研究我省由矿业开发诱发地质环境问题的人文社会因素的基础。因此,本项目在介绍全省矿山规模结构、矿山的矿种结构、资源综合利用情况、矿山企业的经济类型,以及矿山的地域分布等的基础上,分析了我省矿业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着重指出了煤炭资源对全省工业的巨大贡献,阐述了矿业对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意义。
3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贵州矿山地质环境的主要问题,包括损毁、侵占土地,污染土壤和水体(特别是地下水体),破坏地质地貌景观;诱发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陷和地裂缝等等。分别分析了导致我省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矿山地质灾害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难题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指出了矿山地质背景是影响和控制矿山环境问题的宏观基础;矿山原生地质环境及其开采技术条件是决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前提条件;而粗放的矿业开发活动则是诱发矿山环境问题及其矿山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因素。总结了我省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规律。
4 矿山地质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在矿山开采现状的研究基础上,继而对矿业开发作用必然会影响矿山原有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使自然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有的甚至会破坏地质环境。同时结合贵州矿山地质环境的实际,以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为基础,考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矿山环境的影响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的干预,参照“状态·压力·响应”模型对贵州矿山地质环境变化趋势作了分析,得出了未来若干年和“十二五”期间全省矿山地质环境变化的总体趋势不容乐观的认识。
5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通过详细研究了全省矿山地质背景、矿山开采现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和了解国内外矿山地质环境评估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半定量评估方法,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估模型,对全省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估。将全省矿山环境影响评估分区划为18个影响严重区,12 个影响较严重区,8个影响较轻区。
经过评估指出:贵州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的特点有5个方面:
(1)贵州矿山地质环境遭受矿业活动的影响面大点多。(2)贵州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的形式主要是地质灾害。其次是土地、植被资源破坏。(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的地域特征是:从东至西,从南至北逐渐严重的特点。(4)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与分布的矿山类型关系密切。在煤矿山分布区遭受影响最为严重,磷矿山和铝土矿矿山分布区次之,锰矿、铅锌矿分布区再次之,其他矿山分布区遭受的影响要小于前述矿山分布区。(5)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矿山开采方式以及强度密切相关。以地下开采、且开采强度大的矿山——如煤矿、锰矿、铅锌矿,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地质灾害为主,其次是土地植被资源破坏,较多矿山还伴有地貌景观破坏。以露天开采——如铝土矿、金矿的矿山则以土地资源破坏和地貌景观破坏为主,其次才是地质灾害。磷矿则是上述两种情况兼而有之。
6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
在矿山地质环境评估和矿山环境趋势研究基础上,对贵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进行了区划,将贵州矿山地质环境划为15个保护区,18个重点防治区,12 个次重点保护区,8个一般保护区。重点恢复治理区主要为煤矿、铝土矿、磷矿、微粒侵染型金矿开采区,次重点恢复治理区主要为锰矿、铅锌矿、重晶石矿等矿产开采区。为今后全省矿山恢复治理指明了方向。
7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在全面分析全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技术标准等,从多个层面提出了我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政策、措施和建议。其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供领导决策和有关部门参考!
本成果除正文外还附有全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恢复治理的典型案例14个,典型照片125帧。
Copyright 2004-2010 www.gzdzhj.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贵州省环境地质研究所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石林西路171号贵州省地质科技园6号楼 邮编:550001 黔ICP备120009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