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RSS订阅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走进地环 » 辉煌成就 » 专著

贵州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 字体
  •     
  •     打印本页    |     关闭本页

2_副本.jpg贵州位于中国西南腹地的云贵高原东部,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易发的山区省份,进行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瞄准这一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并编写本专著。全书除绪论和结语外,包括4篇17章。主要内容摘后:

Ⅰ地质灾害背景与形成条件

按地质灾害的主导动力学成因,将贵州地质灾害背景分为以地球动力学地球动力为核心的自然背景和以人为作用为核心的社会经济背景两大系列,是决定贵州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和发展趋势高层次的宏观因素。在系统分析前新近纪地质发展演化和贵州大陆地壳结构、组成等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前新近纪的固结岩层体,是我省地质灾害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晚新生代地球内动力作用是贵州地质灾害最重要的地质背景,从大区域宏观的尺度上明确提出贵州高原晚新生代以来的变形和隆升,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俯冲碰撞地球动力作用远程效应扩张的结果。此构造效应在我省集中表现为碰撞造山-构造变形和挤出扩展-地壳隆升两个方面。上述效应不仅决定了贵州地壳的稳定性和地貌特征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全省山地地质灾害的类型和总体发展趋势。

发生在地壳浅表的风化作用、剥蚀作用、侵蚀作用、溶蚀作用、搬运作用等是贵州地质灾害的地球外动力背景。上述作用的过程及其产物是影响浅表地质灾害的宏观基础,其产物也是地质灾害的载体。

客观地分析了贵州人为地质灾害经济社会背景。从我省历史发展进程、现今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状况等方面,探讨了人口、经济、社会的现状对我省人为地质灾害的影响和控制,特别是大规模、高强度的人为工程活动,是人为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宏观基础条件。

按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和属性特征的不同,将其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地质灾害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两大方面。

本专著较系统地论述了贵州地质灾害形成的气象、地势地貌、水文地质和岩土体等自然条件。根据岩土体所处大地构造单元的性质、层状岩土体发育情况及其物性特征、岩体(层)的构造变形样式和构造格架及空间状态,以及活动构造对岩土体的影响程度和稳定性等,首次将贵州分为4个构造-岩土体区。人为地质灾害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人口、能源资源开发、原材料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等,它们是影响或破坏地质环境,甚至是形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Ⅱ地质灾害分区及其特征

明确指出我省地质灾害以喀斯特山地地质灾害为主,突发性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矿山地质灾害和城市地质灾害的危害最大。

分别阐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我省主要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并探讨了它们的形成机制。根据地质灾害载体的不同、类型差别、发育程度与基本特征等,将贵州地质灾害分为喀斯特和非喀斯特2个大区、5个亚区,并据88个县级调查资料细分为81个小区。分别叙述各类地质灾害区的基本特征。

Ⅲ地质灾害评估

采用多种方法对我省主要地质灾害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

对全省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分别进行了稳定性和危险性的评估,并进行了相应的分区。

选取相关评估因子对全省地质灾害的易损性、灾度和风险分别进行了区域性评估与分区。

对我省地质灾害的趋势作了客观的预测,划分了地质灾害防治区,按地质灾害防治重要性划分为12个重点防治区、6个次重点防治区和6个一般防治区,明确了我省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从而为全省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Ⅳ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全面客观地分析了我省地质灾害防治的现状与形势,充分肯定了十多年来贵州防治工作取得的成就,指出了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省由地球动力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将处于高发期;由经济社会活动所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将会加剧,所面临的地质灾害防治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坚持的“16个相结合”的原则,是我省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性准则。上述原则的提出不仅考虑了国家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等因素,更是从贵州的省情和灾情出发,既有较强的原则性,又有贴近省情灾情的实践性。

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建设,地质灾害应急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建设这些我省防治工作的基本问题。

系统地提出我省地质灾害防治6个方面能力建设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4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以及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防灾意识等对策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 上一篇
  • 下一篇

网站帮助|关于我们|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04-2010 www.gzdzhj.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贵州省环境地质研究所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石林西路171号贵州省地质科技园6号楼 邮编:550001 黔ICP备12000955号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0080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