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RSS订阅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走进地环 » 辉煌成就 » 专著

贵州环境地质

  • 字体
  •     
  •     打印本页    |     关闭本页

3_副本.jpg贵州省位干中国西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面积176167km2,是一个内陆山区省份。贵州生态环境脆弱,是环境地质研究的典型地区之一,本专著是对贵州环境地质的综合性研究成果。除绪言和结语外,全书包括4篇19,其主要内容摘录于后。

一、环境地质背量与基础

以活动论和系统论的观点,简要论述贵州原生地质环境形成的地学背景与基础。

1、明确提出贵州属于扬子大陆板块内部,漫长地史时期经历的多种地质事件,特别是沉积作用形成类型多样的沉积岩,尤其是分布广泛的碳酸盐和蕴藏丰富的沉积矿产(如煤炭等)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性质,是贵州环境地质的最重要物质基础,

2、强调构造活动,特别是新构造作用及其青藏高原隆升对新近纪以来全省地形地貌形成的影响至深,是控制贵州环境地质特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3、晚新生代至今的气候变迁,是贵州环境地质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它对地壳浅表层岩石、水体和土体性质和特征的控制尤为重要。

二、环境地质特征

首先按喀斯特和非喀斯特两大系统分别介绍各自的地下水环境,岩石地貌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简要叙述了全省地下热水环境和岩土工程地质环境的基本特任,并初步探讨其演变规律。

1、喀斯特是我省环境地质研究的主体,根据其形成的物质基础与所处地质部位的不同,将全省连片区域喀斯特地貌大致分为三个区:黔中~黔西南喀斯特峰林区,黔南~黔西北喀斯特峰丛区和黔北~黔东北喀斯特丘丛~峰丛区,并简要地描述了各区的基本特征。各区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各异,分别受控于不同地质时代的碳酸盐岩与岩性组合,以及构造变形等因素。解释了我省喀斯特地貌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2、按照陈梦熊的划分方案,根据地貌、岩性和地质构造等条件的不同,对全省喀斯特水系统进行了分类,明确指出我省属喀斯特石山裸露型喀斯特水系统大类,其中包括表层喀斯特水系统(表层喀斯特泉系统)和浅层喀斯特水系统(喀斯特大泉或地下水)两个亚类,划分了喀斯特地下水系统单元,并对其基本单元进行了简要描述;同时还揭示了喀斯特地下河系统和喀斯特大泉流域系统的基本特征,强调了贵州地下水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为喀斯特地下水的进一步勘察和合理开发利用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

3、对全省地下热水类型和热储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从而提高其分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首次明确提出贵州地下热水属于大陆板块内部的热水区(带);依据地热永形成的热储层、热储盖层、热流体通道和热源等基本要素,将全省地热水分为隆起断裂型和沉降盆地型两个基本地质类型,分别划出山间盆地和沉积拗陷盆地两亚类;根据热储层的产出状态及热储岩石(层)的结构特征分别将其分为层状型、隙(带)状型和混合型;再按热储岩石(岩层)的结构构造不同,分为孔隙型热储和裂隙型热储。按地下热水形成的水动力学机制,划分了全省热水型地热系统,将其分为循环型和封存型两大类。论述了各类型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其形成条件,得出贵州隆起(褶皱)断裂型属循环型地下热水,主要源于下伏褶皱山系或附近的深部含水层,多受控于水的静压力;沉积拗陷型属封存型地下热水,是热卤水存在于大型自流盆地系统内的原因。

三、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及其成因

在分别对全省的水文地质环境、岩土工程地质环境、土壤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介绍的基础上,对贵州突出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和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成因分析。

1、明确指出我省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地质问题较多,地质灾害易发。其中,又以喀斯特山区的问题最为突出。

2、基本查明了我省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的种类(或类型)、时空分布、演化趋势及其诱发因素等。

3、通过系统研究认为,贵州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地质环境的破坏,水、土、石的污染,喀斯特石漠化,干旱缺水等;地质灾害主要是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危害大。

四、环境地质评价、地质环境保护、修复对策及建议

对全省地质环境进行系统的评价与分医,提供了宏观尺度省级区域性环境地质区划图件及其说明,全面提升了全省环境地质的研究水平。

1、主要从地学角度并考虑其他因素,分别对贵州地质环境,特别是分布广泛而又十分脆弱的喀斯特环境条件的基础性、地质灾害诱发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以及环境地球化学脆弱性等,选用多种方法和参数,对其进行定量和半定量评价。

2、在上述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多因素综合原则,进行了省级环境地质区划,将全省分为三类不同质量的环境区域,细分为7个区和21个亚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我省区域环境地质质量分布的基本特征。

3、经过对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决策分析,提出了我省地质环境保护、修复及建设的理念模式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多学科交叉、多技术集成,行政手段与科学手段并重,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其对今后我省地质环境保护、修复有现实意义。

  • 上一篇
  • 下一篇

网站帮助|关于我们|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04-2010 www.gzdzhj.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贵州省环境地质研究所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石林西路171号贵州省地质科技园6号楼 邮编:550001 黔ICP备12000955号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0080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